每次有令人傷心的事情降落在身邊的時候我總是也覺得傷心,看見其他人受苦的時候我也覺得我正在受苦,此時此刻,我才不管那些是情感轉移或是情感反轉移,我才不管那是虛幻的投射又或是投射性認同,那就只是疼痛而已,我們能不能夠,就只停留在疼痛得這個層面久一點,我想體會你的疼痛,我想讓你知道全世界不是只有你一個人在忍受這個疼痛。
2017年3月29日 星期三
美國的心理諮商服務哪裡找?
在大家的普遍想像與認知裡頭,看一個心理諮商師是一件非常昂貴的事情,同時也是一件非常難以啟齒的事情,好像如果我正在看一個諮商師就代表我有病或我瘋了,然後也不知道該從何找起,我付不起動輒一百多塊美金的諮商鐘點費。
但是其實這沒有那麼困難,只要你覺得最近心情煩悶,甚至已經有點影響到你的工作、課業或社交表現,你就可以找個諮商師聊聊天。對我來說,諮商的效用可以大概分成兩種,第一種是你已經憂鬱到一個完全無法正常運作的情況才來找我然後我幫助你減少憂鬱造成的影響並且學習與憂鬱共處,第二種是你在有點鬱卒的時候就來找我然後我們一起找到一個可以不那麼輕易掉入憂鬱或者更快樂的方法。雖然第一種的諮商師看起來好像發揮比較多功能,但是比起減少憂鬱,能夠生活得更快樂不是更有價值嗎?
再來談價格部分,這篇文章就是要詳細的告訴大家如何找到一個自己負擔得起的諮商師,所以適用於已經萌生想找諮商師卻不知道該從何下手的人,如果有其他相關問題也歡迎詢問,我會認真回答的。
但是其實這沒有那麼困難,只要你覺得最近心情煩悶,甚至已經有點影響到你的工作、課業或社交表現,你就可以找個諮商師聊聊天。對我來說,諮商的效用可以大概分成兩種,第一種是你已經憂鬱到一個完全無法正常運作的情況才來找我然後我幫助你減少憂鬱造成的影響並且學習與憂鬱共處,第二種是你在有點鬱卒的時候就來找我然後我們一起找到一個可以不那麼輕易掉入憂鬱或者更快樂的方法。雖然第一種的諮商師看起來好像發揮比較多功能,但是比起減少憂鬱,能夠生活得更快樂不是更有價值嗎?
再來談價格部分,這篇文章就是要詳細的告訴大家如何找到一個自己負擔得起的諮商師,所以適用於已經萌生想找諮商師卻不知道該從何下手的人,如果有其他相關問題也歡迎詢問,我會認真回答的。
2017年1月18日 星期三
需要多久時間來真正了解一個人呢?
生活趨於規律正常之後開始出現更多自我覺察的機會,往內觀察自己的基態,以及這世間萬物如何影響這個基態,一切都是流動的,卻有一個微妙的動態平衡存在。
標籤:
人生,
心理諮商,
同理心,
修煉,
情緒,
說說說,
獨白,
mental health,
psychology,
random thoughts
2016年12月8日 星期四
給每一個正在這個社會中努力做好事的人,你可能也受傷了
這篇獻給所有我的朋友、朋友的朋友、以及其他我不認識但是一同在這條路上為了讓這個社會變得更美好的人們。
請先讀以下列出的各種情況和想法,並暫停三秒鐘,想一下這些事情是不是發生在你身上了。
「覺得我做得還不夠、我可以做得更好的、我應該要做的更多來幫助他們···」
「都是我的錯啊,為什麼我以前一直冷漠呢?」
「大家的狀況都很不好、我也不能在這時候抽身或丟下他們不管,我只能夠撐下去···」
「我沒有資格享樂浪費時間了!我應該要把時間拿來做更有意義的事情!」
「什麼,哪裡又發生了這種可怕的事情!」
「我到底在這裡幹嘛?我不能浪費時間啊!我應該要去···」
「我的偏頭痛一直不好、感冒一直來、肌肉僵硬痠痛到不行、我的腸胃一直跟我作對···」
「拜託那同事不要來跟我說話、我也不想去人多的地方、我覺得我沒力氣去參加飯局/派對、我只想自己待在家裡」
「這體制就是這樣啊,我還能改變什麼?」
「哼那些人都太蠢太可笑了,我才不要跟他們說話」
「用各種諷刺、譏笑的方式來攻擊、嘲弄立場和你不一樣的人」
「我覺得好孤單為什麼這世界上沒有人可以懂我跟我站在同一陣線?」
「他們竟然在這種時候還在慶祝聖誕節?跨年?他們有沒有良心啊!」
「可惡他們都是一些沒血沒淚的人,他們竟然不表態關心一下嗎?」
「我太生氣了我希望那些人通通消失!!!!!」
「如果我們有一個新的執政黨就好了、如果川普沒當選就好了、如果政客都下台就好了、如果那些人都不存在就好了···」
「幹道理就是這樣啊!我當然是對的啊!他們聽起來怎麼說怎麼錯好嗎!」
「我太累了我真的需要喝點咖啡/啤酒/手搖杯飲料、抽幾根菸/大麻、玩手遊是唯一讓我放空休息的方法,不然我撐不過去這段時間」
「我覺得我要失去知覺了,隨便他們要怎麼樣吧!反正我也管不了了···」
「覺得自己離周圍的朋友家人愈來愈遠、覺得自己的情緒難以控制、想對所有人生氣、又覺得很傷心難過」
這些上述的不良影響來自於替代性創傷(vicarious trauma),我個人在打出這些句子的時候整個胸口都在緊縮,因為很多例子都發生在我身上,而這件事情非常不健康,它限縮了我們能夠正面回饋、貢獻這社會的能力,於是我想要把這份知識傳播出去,想要幫助別人的心固然非常重要,但我們必須從照顧好自己開始,否則被困在這狹小的縫隙裡頭我們會被盲點欺騙,看不見我們其實也不小心傷了人。
創傷(trauma)被定義為:個人遭遇到的人為或自然重大事件,它會使個人的整個世界觀和價值觀產生不好的改變。
替代性創傷(vicarious trauma)則被定義為:沒有被直接體驗的創傷,而是藉由各種間接的了解、看見、聽見這些創傷之後,因為自己對受害者的同理,自己也出現了創傷反應。
以前,替代性創傷這個主題只會在助人工作者上頭討論,像是醫生、護士、警察、消防員、軍人、諮商師、社工、老師等等,因為他們是第一線幫助人們度過各種創傷的人,不管是身體上的抑或是心理上的。
但是,現在不一樣了,因為科技讓資訊能夠四通八達的流通,我們每天所接收到的創傷消息愈來愈多,我們每個人都可能在長期不斷累積不良影響的情況下發展出替代性創傷,看著那些社會體制如何迫害、霸凌非主流的人、看著戰爭如何撕裂一個又一個家庭、看著我們人類的行為如何摧毀這個地球以及其他生物。有太多創傷與傷害正在發生,我們試圖同理、試圖改變、試圖做任何我們可以做的。結果我們不小心忘記了自己。
你可能每天都在憤怒、羞愧、罪惡、憂鬱之間徘徊度過,看到任何悲慘新聞都讓你的情緒失去控制。你可能更加苛刻的要求自己要當一個革命犧牲者,你讓自己不斷去吸收那些根本沒有任何助益的負面評論與回應,你把自己困在和那些受害者相同的牢籠裡,你認為你沒有資格享樂,沒有時間可以浪費,還要過什麼聖誕節、跨年?那些都是資本主義的怪獸,我才不要與之為伍!你覺得你無法融入人群,你失去了對於人性本善的假設,你覺得每個人都是邪惡、自私、可憎的,你因此無法信任任何人,你覺得你沒有人、或只有少數人可以依靠。
要記得,如果我們把自己搞得精疲力盡垮掉了,就沒有了。
於是我想要寫這篇文章,我想要分享我學到如何照顧自己並且讓自己能夠更長期持續現在我所在做的事情,我們一起練習,一起讓自己變得更好,一起幫助人、推動這個社會的改變。
我從Laura van Dernoot Lipsky的工作坊裡學到的是每天的持續練習,內容很多但是我想這裡我只想分享四個我覺得最簡單也最實用、可以容易每天達成的練習。
1. 每天起床從小小的感謝開始一個好的早晨:回想一下昨天發生了任何值得感謝的事情,可能是我昨天沒有拉肚子、我有睡滿8小時、我撿到一張發票等等,可以非常非常小,但是希望是非常具體的事情。
2. 做一件善待自己的小事:不是成癮相關的喝飲料、抽菸、喝酒小酌、購物、吃甜食巴拉巴拉,而是散步五分鐘、跟朋友聊天五分鐘、把頭髮好好梳理好、自己做一份早餐等等這些能夠讓快樂從你內心自動發出的小事。
3. 想出並實行一個小小的任務來減少對別人的傷害:生活是連成一氣的,你在某個面向幫助很多人不代表你就有資格在其他地方傷害人。任務可以像是我今天不會按前面龜速車喇叭使他緊張、我今天要遵守紅綠燈走斑馬線三次、我今天上班不超速、我今天要少撈叨我的孩子三句話、我今天要少訓我的部屬三分鐘、我今天要少向我的伴侶抱怨三分鐘等等。
4. 專注呼吸60秒:這其實是冥想相關的練習,不扯宗教或太深奧的諮商理論,當你像我現在一樣覺得胸悶、腸胃緊縮不消化、胃酸過多在翻攪的時候,請你專注呼吸60秒,你會馬上發現你的副交感神經系統開始發揮效用,鬆綁了你的中樞。呼吸60秒很簡單,你可以就專注在吸吐上頭,如果思緒出現,你可以保持好奇心但是不隨之深想下去,如果這樣太難,你可以數數,從一數到十,一到四是吸氣,五到十是吐氣。請做愈多次愈好。
這些練習能夠讓我們在心裡創造出一個空間,讓我們可以緩衝,不馬上因為任何負面刺激而有創傷反應,讓我們能夠有餘裕去分辨自己想要做、想要努力的動機,然後保持自己身心的健康並延續下去。
我還有很多可以分享也還有很多正在學習。今天是我的每日練習第三天而已,我跟大家一樣都是初心者,希望大家可以一起練習並分享給周圍的人,要一起創造出這個善待自己的氛圍,我們的努力才有辦法擴大並延續下去。
附上Laura的簡短Ted Talk: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OzDGrcvmus
請先讀以下列出的各種情況和想法,並暫停三秒鐘,想一下這些事情是不是發生在你身上了。
「覺得我做得還不夠、我可以做得更好的、我應該要做的更多來幫助他們···」
「都是我的錯啊,為什麼我以前一直冷漠呢?」
「大家的狀況都很不好、我也不能在這時候抽身或丟下他們不管,我只能夠撐下去···」
「我沒有資格享樂浪費時間了!我應該要把時間拿來做更有意義的事情!」
「什麼,哪裡又發生了這種可怕的事情!」
「我到底在這裡幹嘛?我不能浪費時間啊!我應該要去···」
「我的偏頭痛一直不好、感冒一直來、肌肉僵硬痠痛到不行、我的腸胃一直跟我作對···」
「拜託那同事不要來跟我說話、我也不想去人多的地方、我覺得我沒力氣去參加飯局/派對、我只想自己待在家裡」
「這體制就是這樣啊,我還能改變什麼?」
「哼那些人都太蠢太可笑了,我才不要跟他們說話」
「用各種諷刺、譏笑的方式來攻擊、嘲弄立場和你不一樣的人」
「我覺得好孤單為什麼這世界上沒有人可以懂我跟我站在同一陣線?」
「他們竟然在這種時候還在慶祝聖誕節?跨年?他們有沒有良心啊!」
「可惡他們都是一些沒血沒淚的人,他們竟然不表態關心一下嗎?」
「我太生氣了我希望那些人通通消失!!!!!」
「如果我們有一個新的執政黨就好了、如果川普沒當選就好了、如果政客都下台就好了、如果那些人都不存在就好了···」
「幹道理就是這樣啊!我當然是對的啊!他們聽起來怎麼說怎麼錯好嗎!」
「我太累了我真的需要喝點咖啡/啤酒/手搖杯飲料、抽幾根菸/大麻、玩手遊是唯一讓我放空休息的方法,不然我撐不過去這段時間」
「我覺得我要失去知覺了,隨便他們要怎麼樣吧!反正我也管不了了···」
「覺得自己離周圍的朋友家人愈來愈遠、覺得自己的情緒難以控制、想對所有人生氣、又覺得很傷心難過」
這些上述的不良影響來自於替代性創傷(vicarious trauma),我個人在打出這些句子的時候整個胸口都在緊縮,因為很多例子都發生在我身上,而這件事情非常不健康,它限縮了我們能夠正面回饋、貢獻這社會的能力,於是我想要把這份知識傳播出去,想要幫助別人的心固然非常重要,但我們必須從照顧好自己開始,否則被困在這狹小的縫隙裡頭我們會被盲點欺騙,看不見我們其實也不小心傷了人。
創傷(trauma)被定義為:個人遭遇到的人為或自然重大事件,它會使個人的整個世界觀和價值觀產生不好的改變。
替代性創傷(vicarious trauma)則被定義為:沒有被直接體驗的創傷,而是藉由各種間接的了解、看見、聽見這些創傷之後,因為自己對受害者的同理,自己也出現了創傷反應。
以前,替代性創傷這個主題只會在助人工作者上頭討論,像是醫生、護士、警察、消防員、軍人、諮商師、社工、老師等等,因為他們是第一線幫助人們度過各種創傷的人,不管是身體上的抑或是心理上的。
但是,現在不一樣了,因為科技讓資訊能夠四通八達的流通,我們每天所接收到的創傷消息愈來愈多,我們每個人都可能在長期不斷累積不良影響的情況下發展出替代性創傷,看著那些社會體制如何迫害、霸凌非主流的人、看著戰爭如何撕裂一個又一個家庭、看著我們人類的行為如何摧毀這個地球以及其他生物。有太多創傷與傷害正在發生,我們試圖同理、試圖改變、試圖做任何我們可以做的。結果我們不小心忘記了自己。
你可能每天都在憤怒、羞愧、罪惡、憂鬱之間徘徊度過,看到任何悲慘新聞都讓你的情緒失去控制。你可能更加苛刻的要求自己要當一個革命犧牲者,你讓自己不斷去吸收那些根本沒有任何助益的負面評論與回應,你把自己困在和那些受害者相同的牢籠裡,你認為你沒有資格享樂,沒有時間可以浪費,還要過什麼聖誕節、跨年?那些都是資本主義的怪獸,我才不要與之為伍!你覺得你無法融入人群,你失去了對於人性本善的假設,你覺得每個人都是邪惡、自私、可憎的,你因此無法信任任何人,你覺得你沒有人、或只有少數人可以依靠。
要記得,如果我們把自己搞得精疲力盡垮掉了,就沒有了。
於是我想要寫這篇文章,我想要分享我學到如何照顧自己並且讓自己能夠更長期持續現在我所在做的事情,我們一起練習,一起讓自己變得更好,一起幫助人、推動這個社會的改變。
我從Laura van Dernoot Lipsky的工作坊裡學到的是每天的持續練習,內容很多但是我想這裡我只想分享四個我覺得最簡單也最實用、可以容易每天達成的練習。
1. 每天起床從小小的感謝開始一個好的早晨:回想一下昨天發生了任何值得感謝的事情,可能是我昨天沒有拉肚子、我有睡滿8小時、我撿到一張發票等等,可以非常非常小,但是希望是非常具體的事情。
2. 做一件善待自己的小事:不是成癮相關的喝飲料、抽菸、喝酒小酌、購物、吃甜食巴拉巴拉,而是散步五分鐘、跟朋友聊天五分鐘、把頭髮好好梳理好、自己做一份早餐等等這些能夠讓快樂從你內心自動發出的小事。
3. 想出並實行一個小小的任務來減少對別人的傷害:生活是連成一氣的,你在某個面向幫助很多人不代表你就有資格在其他地方傷害人。任務可以像是我今天不會按前面龜速車喇叭使他緊張、我今天要遵守紅綠燈走斑馬線三次、我今天上班不超速、我今天要少撈叨我的孩子三句話、我今天要少訓我的部屬三分鐘、我今天要少向我的伴侶抱怨三分鐘等等。
4. 專注呼吸60秒:這其實是冥想相關的練習,不扯宗教或太深奧的諮商理論,當你像我現在一樣覺得胸悶、腸胃緊縮不消化、胃酸過多在翻攪的時候,請你專注呼吸60秒,你會馬上發現你的副交感神經系統開始發揮效用,鬆綁了你的中樞。呼吸60秒很簡單,你可以就專注在吸吐上頭,如果思緒出現,你可以保持好奇心但是不隨之深想下去,如果這樣太難,你可以數數,從一數到十,一到四是吸氣,五到十是吐氣。請做愈多次愈好。
這些練習能夠讓我們在心裡創造出一個空間,讓我們可以緩衝,不馬上因為任何負面刺激而有創傷反應,讓我們能夠有餘裕去分辨自己想要做、想要努力的動機,然後保持自己身心的健康並延續下去。
我還有很多可以分享也還有很多正在學習。今天是我的每日練習第三天而已,我跟大家一樣都是初心者,希望大家可以一起練習並分享給周圍的人,要一起創造出這個善待自己的氛圍,我們的努力才有辦法擴大並延續下去。
附上Laura的簡短Ted Talk: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OzDGrcvmus
標籤:
人生,
同理心,
社會,
修煉,
情緒,
創傷,
替代性創傷,
mental health,
psychology,
trauma,
vicarious trauma
2016年10月31日 星期一
十月
實習雙份工作人生就這樣過了六分之一,沒有了九月的各種出遊計畫,生活變得單純,一週工作六天,工作量估計是一週60小時,實際工時大概是50小時左右。生活也展衍出一股不得不的規律,像是試圖把摩擦力減少到最低的永動機,只有不斷活動著你才不會完全停止,你也才不需要又耗費一大桶汽油把引擎發動。
標籤:
人生,
心理諮商,
修煉,
說說說,
獨白,
mental health,
psychology
2016年8月8日 星期一
DO NO HARM
This is the only thing I could remember from my ethics class in my counseling master program.
標籤:
人生,
心理動力,
心理諮商,
同理心,
社會,
修煉,
情緒,
說說說,
獨白,
Group Relations Conference,
mental health,
psychology,
Tavistock
2016年6月13日 星期一
讓我們來拿回屬於自己的恐懼吧
我是一個著迷於團體動力(psychodynamics)的人,我相信所有的團體現象都能夠用團體動力來解釋部分的成因,團體動力讓我對於看似無解的社會現象有一層新的領悟,而我正在嘗試實驗如何做可以改善各種不健康的團體現象。
然後我也是最近不斷在向我的朋友們推銷這個理論,因為真的是太好用了,我認為所有未來會想要管理下屬的人都需要略知一二!有興趣閱讀文獻材料的都歡迎來信索取呵呵。
然後我也是最近不斷在向我的朋友們推銷這個理論,因為真的是太好用了,我認為所有未來會想要管理下屬的人都需要略知一二!有興趣閱讀文獻材料的都歡迎來信索取呵呵。
標籤:
人生,
心理動力,
心理諮商,
同理心,
社會,
說說說,
mental health,
psychology
2016年2月3日 星期三
工作中的心理治療
我現在的工作不是心理諮商而是比較偏社會工作的個案管理,但是我常常遇到有心理健康顧慮的老人家,我只能夠用各式各樣迂迴不明顯的方式來開導他們然後鼓勵他們到正規提供心理諮商的地方去,即使他們總覺得那地方不夠親切和藹。
2015年7月27日 星期一
同理心的修正(更新)
同理心(Empathy)這名詞最近好像已經被說爛了,銅鋰鋅更是已經變成一個含有貶意的詞,我試圖了解這過程中發生了什麼事情,我想癥結大概是同理了然後呢?被同理了又能怎樣?要大家同理就不能責怪了?
長文短結:請不要過度設身處地去同理,你可能會因此也感到受傷,或者不小心搶走被同理人的聚光燈。也請不要過度接收創傷的訊息,包含聲音以及影像,那些都有可能會成為徘徊在你腦中的惡夢。
長文短結:請不要過度設身處地去同理,你可能會因此也感到受傷,或者不小心搶走被同理人的聚光燈。也請不要過度接收創傷的訊息,包含聲音以及影像,那些都有可能會成為徘徊在你腦中的惡夢。
2015年7月8日 星期三
推薦Inside Out 腦筋急轉彎(有劇透唷)
Google到中文翻譯之後覺得這名字翻譯得真不好,還是一直停留在認知想法層面的腦筋,失去了英文片名本身簡單沒有誇假限制的直白,就是裡面與外面呀,但我知道如果翻成什麼表裡之間絕對又是太不孩童友善了呵呵。
這是一部你就會默默地哭了但其實可能自己心裡也不太明白哭點在哪裡的好電影,雖然是一部用字淺顯給孩子們瞭解自己的電影,但我想一直以來被社會教育不能顯露情緒的大人來說也是一樣受用。
身為一個建構/社會建構論的信仰者,我相信學習一個新的觀點和架構來認識自己會帶來全新的視野與感受,你可以探索自己的思路、感覺、情緒、還有記憶,並且賦予他們新的個人意義。這部電影對我來說的核心意義就是去看見負面情緒,特別是難過的功能與意義,並且連帶了解感覺、心情、情緒的複雜性。
年紀較小孩子們的情緒總是比較簡單直接了當的,生活裡也還沒有太多複雜的事情會讓他們不懂自己的感覺,和爸媽一起玩耍就是開心,看到討厭的蔬菜就是覺得噁心,被逼迫要吃下去就會生氣,看到通往暗處的樓梯就會感到害怕。以心理動力理論來說,年紀愈小的孩子愈沒有自己調控情緒的能力,而這時候照顧者必須擔起這責任,安撫孩子的情緒爆衝、和緩孩子的生理反應(包含心跳加速、冒汗、呼吸急促等等)、以及逐漸讓孩子學著包容自己的情緒。
不過往往我們對於天真的孩子的想像是“他們只要開心笑開懷”就好。這也沒有什麼不對,當孩子嚎啕大哭不明所以的時候,的確是靜快把孩子逗笑了孩子也就忘了自己剛才才哭什麼了。而我們許也都像電影中的Joy一樣試圖讓孩子只保有快樂的回憶、只保有快樂的人格基模、遇到不如意時想辦法開心就對了、即使看著有歡笑哭泣悲傷的回憶也試圖只鎖定在快樂的部分。
這聽起來應該一點也不陌生吧,當你最近感到情緒低潮、工作不順、跟男女朋友吵架想跟朋友傾訴時,有多少時候朋友會跟你說“看開點”、“想法正面積極一點吧”、“過一陣子就沒事了”。這些試圖以個人意志得到快樂的方法也不是不好,只是那些低潮不會就此消失,只是被你強力掩蓋過去。
但是當重大壓力事件出現之後,一味的保持快樂可能就沒用了。當Riley一家人搬到舊金山之後,Riley每天的記憶都是害怕、生氣、噁心厭惡的,Joy不斷想要用回憶來改變現狀、讓Riley重回一個快樂的女孩,結果Sadness不小心把回憶染成悲傷的顏色了,Joy的介入手段則愈來愈強烈,甚至把Sadness限制在一個小圈圈裡不讓他做他的例行工作。
而後當Joy和Sadness掉到記憶深處時,Fear、Anger、Disgust很努力的想讓Riley快樂,可是他們其實都不懂平常Joy是怎麼操作的,他們只能夠讓Riley假裝快樂不顯露難過,其實是害怕的說我沒事、其實是感到不快的說我很好,最後Anger搶走了一切大腦資源做了無法挽回的決定,大腦主控版開始失靈,Riley什麼情緒感覺也沒有了,Riley走在往巴士站的路上、坐在巴士上呆呆望著窗外灰暗景色的時候,只感到麻木。
有一個諮商理論是這樣說的,我們試圖阻絕那些負面情緒被大腦知覺到,但是大腦沒有這麼厲害,他可能會不小心把正面情緒也阻斷了。人的個人意志能夠做這件事情,抗憂鬱症的藥有時候也會產生這種效果,難過不見了,但是喜悅也不見了。
看著Joy一直試圖讓Sadness變得積極正向開心並且不讓他去做他自發性想做的事情的時候我不斷想到失控的正向力這本書,其實我一直都還沒有機會看,但是對於書中概念略知一二,修習正念(mindfulness)愈來愈多之後就愈來愈不覺得正向(positive)是個有長期效果的東西,也不覺得“表現快樂”就代表一切都好。有多少新聞上的自殺或他殺事件後記者去訪問鄰居街坊然後得到一個他很怪、很有禮貌、很正常的回應?只看外表是看不見內心的煎熬的,特別是當這些人都變得麻木之後。
但我很喜歡Joy發現那一次球隊輸球的記憶的橋段,經Sadness的提醒,Joy終於能夠看見整段回憶的全貌,Riley先是傷心球隊輸球坐在樹上,之後爸爸媽媽朋友們都出現了來安慰她,這讓Joy發現Riley需要表達出悲傷的求救訊號才能得到安慰與關懷支持。於是最後Joy讓Sadness來操控,把壓抑過久的傷心一次宣洩而出,情緒控制板也才恢復正常。
這段隱含的意義正是傷心難過並不可怕,向外界哭泣顯現脆弱也不是羞愧的事情,因為你需要讓別人先看見你的需要別人才知道要怎麼樣來幫助你。否則生氣強壓傷心而來的反應只會被爸媽視為叛逆,最終導致惡性循環。這也讓我想起其實美國文化與台灣文化在情緒上面有著極度相似的傳統,不能哭、不能悲傷、不能示弱、要強、要積極、要快樂。於是悲傷到哪裡都不受歡迎、到哪裡都被壓抑。
最後的歡心大結局我也很喜歡,情緒控制板升級了,情緒再也不是如此單一的,每個記憶所帶有的情緒都是複雜的,所以五顏六色,我覺得這也代表情緒們更瞭解彼此了所以更能一起相處。而青春期的那個按鈕嗎,我想這應該是下一集的主軸吧XD
誠摯推薦所有人去看這部電影!
這是一部你就會默默地哭了但其實可能自己心裡也不太明白哭點在哪裡的好電影,雖然是一部用字淺顯給孩子們瞭解自己的電影,但我想一直以來被社會教育不能顯露情緒的大人來說也是一樣受用。
身為一個建構/社會建構論的信仰者,我相信學習一個新的觀點和架構來認識自己會帶來全新的視野與感受,你可以探索自己的思路、感覺、情緒、還有記憶,並且賦予他們新的個人意義。這部電影對我來說的核心意義就是去看見負面情緒,特別是難過的功能與意義,並且連帶了解感覺、心情、情緒的複雜性。
年紀較小孩子們的情緒總是比較簡單直接了當的,生活裡也還沒有太多複雜的事情會讓他們不懂自己的感覺,和爸媽一起玩耍就是開心,看到討厭的蔬菜就是覺得噁心,被逼迫要吃下去就會生氣,看到通往暗處的樓梯就會感到害怕。以心理動力理論來說,年紀愈小的孩子愈沒有自己調控情緒的能力,而這時候照顧者必須擔起這責任,安撫孩子的情緒爆衝、和緩孩子的生理反應(包含心跳加速、冒汗、呼吸急促等等)、以及逐漸讓孩子學著包容自己的情緒。
不過往往我們對於天真的孩子的想像是“他們只要開心笑開懷”就好。這也沒有什麼不對,當孩子嚎啕大哭不明所以的時候,的確是靜快把孩子逗笑了孩子也就忘了自己剛才才哭什麼了。而我們許也都像電影中的Joy一樣試圖讓孩子只保有快樂的回憶、只保有快樂的人格基模、遇到不如意時想辦法開心就對了、即使看著有歡笑哭泣悲傷的回憶也試圖只鎖定在快樂的部分。
這聽起來應該一點也不陌生吧,當你最近感到情緒低潮、工作不順、跟男女朋友吵架想跟朋友傾訴時,有多少時候朋友會跟你說“看開點”、“想法正面積極一點吧”、“過一陣子就沒事了”。這些試圖以個人意志得到快樂的方法也不是不好,只是那些低潮不會就此消失,只是被你強力掩蓋過去。
但是當重大壓力事件出現之後,一味的保持快樂可能就沒用了。當Riley一家人搬到舊金山之後,Riley每天的記憶都是害怕、生氣、噁心厭惡的,Joy不斷想要用回憶來改變現狀、讓Riley重回一個快樂的女孩,結果Sadness不小心把回憶染成悲傷的顏色了,Joy的介入手段則愈來愈強烈,甚至把Sadness限制在一個小圈圈裡不讓他做他的例行工作。
而後當Joy和Sadness掉到記憶深處時,Fear、Anger、Disgust很努力的想讓Riley快樂,可是他們其實都不懂平常Joy是怎麼操作的,他們只能夠讓Riley假裝快樂不顯露難過,其實是害怕的說我沒事、其實是感到不快的說我很好,最後Anger搶走了一切大腦資源做了無法挽回的決定,大腦主控版開始失靈,Riley什麼情緒感覺也沒有了,Riley走在往巴士站的路上、坐在巴士上呆呆望著窗外灰暗景色的時候,只感到麻木。
有一個諮商理論是這樣說的,我們試圖阻絕那些負面情緒被大腦知覺到,但是大腦沒有這麼厲害,他可能會不小心把正面情緒也阻斷了。人的個人意志能夠做這件事情,抗憂鬱症的藥有時候也會產生這種效果,難過不見了,但是喜悅也不見了。
看著Joy一直試圖讓Sadness變得積極正向開心並且不讓他去做他自發性想做的事情的時候我不斷想到失控的正向力這本書,其實我一直都還沒有機會看,但是對於書中概念略知一二,修習正念(mindfulness)愈來愈多之後就愈來愈不覺得正向(positive)是個有長期效果的東西,也不覺得“表現快樂”就代表一切都好。有多少新聞上的自殺或他殺事件後記者去訪問鄰居街坊然後得到一個他很怪、很有禮貌、很正常的回應?只看外表是看不見內心的煎熬的,特別是當這些人都變得麻木之後。
但我很喜歡Joy發現那一次球隊輸球的記憶的橋段,經Sadness的提醒,Joy終於能夠看見整段回憶的全貌,Riley先是傷心球隊輸球坐在樹上,之後爸爸媽媽朋友們都出現了來安慰她,這讓Joy發現Riley需要表達出悲傷的求救訊號才能得到安慰與關懷支持。於是最後Joy讓Sadness來操控,把壓抑過久的傷心一次宣洩而出,情緒控制板也才恢復正常。
這段隱含的意義正是傷心難過並不可怕,向外界哭泣顯現脆弱也不是羞愧的事情,因為你需要讓別人先看見你的需要別人才知道要怎麼樣來幫助你。否則生氣強壓傷心而來的反應只會被爸媽視為叛逆,最終導致惡性循環。這也讓我想起其實美國文化與台灣文化在情緒上面有著極度相似的傳統,不能哭、不能悲傷、不能示弱、要強、要積極、要快樂。於是悲傷到哪裡都不受歡迎、到哪裡都被壓抑。
最後的歡心大結局我也很喜歡,情緒控制板升級了,情緒再也不是如此單一的,每個記憶所帶有的情緒都是複雜的,所以五顏六色,我覺得這也代表情緒們更瞭解彼此了所以更能一起相處。而青春期的那個按鈕嗎,我想這應該是下一集的主軸吧XD
誠摯推薦所有人去看這部電影!
2015年1月22日 星期四
關於亞斯伯格量表
最近這份量表搭配著簡單易懂的漫畫介紹在Facebook上流行起來,我想順道說些話,也練習一下自己究竟對於這些流行抱持什麼樣的價值觀,因為這是我必須弄明白的,而寫字絕對是記錄思路最好的方式。
亞斯伯格成人量表在這:http://relab.cc/baron-cohen/
可愛的介紹在這: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a.612290815570821.1073741838.611495865650316&type=1&pnref=story
亞斯伯格成人量表在這:http://relab.cc/baron-cohen/
可愛的介紹在這: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a.612290815570821.1073741838.611495865650316&type=1&pnref=story
2014年6月1日 星期日
自殺與安樂死
讀過數據之後對於自己是否能夠自由決定自己生命續存與否更加了一點猶疑。
歐洲有些國家以及美國的奧勒岡州、華盛頓州、蒙大拿州和佛蒙特是合法支持安樂死的,
其中奧勒岡州對於長久以來選擇安樂死的人做了簡單的數據統計,
2014年3月8日 星期六
Normality vs Abnormality
I always have hard time with these two terms. Now I even felt more confused when the DSM 5 does involve the cultural aspect in the assessment and diagnosis. The line between normality and abnormality is too vague, too ambiguous and too subjective to understand. I don't know what will change when the culture really play into it. While I was assessing my client, I knew what was deviant from the social norm, but did it have to be pathologized?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