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美國生活三年了,最近逐漸體悟到的課題是說出自己想要什麼,這個什麼可以是協助、需求也可以是想望。
http://www.latimes.com/entertainment/movies/la-ca-mn-natalie-portman-20160804-snap-story.html
從這篇娜塔莉波曼的新聞開始好了,在裏頭她談到表現出自己的慾望,特別是女性的欲望是困難的。她的巴黎生活體驗讓她發現她自己在美國是多麼的被噤聲,好像不能說出自己對於食物、性、人的渴望。而她在導演這部新電影學到的是如何說出自己想要這個電影呈現出來的樣子,如何更有自信不懦弱的做決定。
對我來說這新聞有兩個層次,一個是比較私領域的情慾流動,如何能夠光明正大的說出自己的渴望而不需要害怕被批判,不需要因為社會帶來的壓力而讓我們想要說出口的話變的微弱。第二個層次則是比較公領域的領導實權,身為一個女性如何能夠無所畏懼的講出自己的想法並且做出決定,或大或小,這些事情都不是那麼容易的與生俱來,遇見分歧也要敢去碰撞。
即使是個像我這樣一直被認為非常有主見甚至是霸道的人也是心有戚戚焉。以前在台灣的成功太一帆風順了,想要的東西基本上是手到擒來,不需要特別去表達出自己的渴望或是做出特別的努力。一直到在申請研究所的時候才第一次感受到這份渴求,而這份渴求需要被包裝成一份可愛的禮物,才有辦法讓我想要的學校想要錄取我。
而後是說出自己在學習諮商的這條路上需要什麼樣的協助與指引,我必須告訴我的督導我的學習風格,我必須讓我的同伴知道我的相處模式,不斷主動的讓別人知道自己是甚麼模樣的人,別人才知道如何與你相處,綜效也才會高。
但是呀,也可能是自己的自信心還不足夠吧,過去有幾次在需要說出自己渴望的時候退卻了下來,不管是個案的挑選、實習地方選擇或是可能的工作機會。可能是理性慣了覺得自己的理由不夠充分去強調那份渴求、覺得時候未到需要有點實力證明再說、或是自己的天生尷尬使然,覺得要自己一直去「要」不是一件自然的事情,於是就錯過了。然後發現在這過程中其他同伴們是如何勇敢說出自己想要的來達成目標。
不過現在的自己不一樣了。
難得一次自己的領導權是自己要求來的而不是一個逼不得已或是別人薦舉,現在想來需要別人提名而不需要自己說出自己想要成為領導者也真是一件偽善的事情。雖然得到這份權力也是有點意外,但是至少是第一次把自己暴露出去了,我也不管是不是團體動力覺得我是外來者可能比較不具威脅性才選我,反正我知道我自己是有能力的。雖然權力連帶的責任很大也很辛苦,但這又是另外一個課題了。
最近戰勝的則是如何在正職工作與實習之間取得平衡又不需要犧牲我自己太多。以前我總是會先把自己的事情都安排好想方設法不去麻煩他人,這次卻很不一樣,我想要實習單位配合我的工作時間把實習的班表拆開,即使我知道我可以減少工作時間的但是我不想。然後實習單位的老闆把我想要的班表生出來了。現在是我在跟工作地方的老闆協調月會缺席可能,因為兩邊的開會時間衝突了,一開始我也不想說的想說就缺席實習的週會吧,可是想想最理想的狀況並非如此,於是我開口跟督導談論缺席的可能性,結果就成了!至少成功了一半,離我想要的理想情況愈來愈近。我很開心。
但是開心之餘是罪惡感。覺得自己有點自私,迫使別人來配合自己,開口要求這些事情也是超級焦慮心裡不舒服,甚至有自己並非百分之百全心投入的錯覺,總之時不時會責怪、質疑自己就對了。甚至好奇如果我有台大病我是不是就能夠輕鬆開口要求全天下人都配合我而不感到愧疚呢?
突然想起台灣最喜歡講的aggressive,好像台灣人都不夠aggressive所以得不到成功,但是你如果在不對的地方表達出aggression又會被說是臭屁高傲自視甚高,總之標準絕對是雙重又帶有一堆條件的。
下一個課題可能是如何說出自己需要也想要休息這件事情,不是偷懶投機取巧也不是卸責。待我快要燃燒殆盡的時候再來說吧,如果有那麼一天的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