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8日 星期三

這樣讓我失望的台大是無法變成一所更好的大學的

這篇文章想了很久到底該怎麼寫,但又覺得不能不寫,有一股強烈的憂慮感,台大如果再這麼走下去真的只會離世界頂尖的大學愈來愈遠,當其他頂尖大學都在培育著憂國憂民具有人文素養的棟樑,台大還是一味強調個人的成功,令人倒胃。

葉丙成教授在今年台大畢業典禮的致詞大概是壓垮我的最後一根稻草,我個人一直滿敬佩這位教授的,特別是實驗性翻轉教育的部分,雖然我並沒有能力去評判教育系統的優劣,但是我認為有試圖在改變的狀態就是好的,讓教育變成一件有趣的事情、讓孩子從內心激發出更多對於追求知識的渴望是我在已僵固太久的台灣教育體系中看見的希望。

然而,這篇致詞卻讓我非常失望。我想葉教授也許只是非戰之罪,因為台大畢業典禮一直以來的致詞都不怎麼樣,從來沒有一次讓我覺得感動,每年到了六月我殷殷期盼的總是只有社會系小畢典致詞(2011-2016集結文),今年的依舊可愛,而我個人更愛以前種菜的那一篇。台大的畢業典禮總是只叫人怎麼成功,今年沒有例外的,還要超越成功,但是總結一句還是個人的成功。

葉教授的第一篇故事更讓我感到茫然,我以為聽眾是台大全體師生,一陣恍惚我卻以為我在讀留學版的出國心得文,告訴這些會唸書的孩子到美國後不要只記得唸書,也要跟美國人做朋友培養社交技能,而且要外向、要豐富、要有魅力。身為一個待在美國兩年多的人,我覺得在交友這件事情上太極端都是不健康的,不管是只跟台灣人黏在一塊兒或是只跟美國人講話對台灣人視而不見,但這不是本篇重點就算了。

可怕的是這個故事只是告訴台大的書呆子們不要只會唸書這樣是不會「成功」的,你們還要charming到受人喜愛才行,charisma要夠強,社交手腕要好,不會喝酒也要灌到會才行。這底下蘊含的還是主流社會上非常單一的成功的藍圖與想像,之前流行的脆弱的力量內向者的力量被討厭的勇氣跑到哪裡去了?不禁讓我聯想到多元入學和技職教育一直無法真正的被落實與重視不就是因為大家都還是喜歡一窩蜂的往那唯一的成功定義跑去?

第三個失敗的故事也是有點讓人莞爾,我並不是想說故事中的主人翁所遭遇的失敗不是失敗,他想跟隨他心中的志願非常好,只是這主題怎麼又剛好是考試呢?所以考一次落榜沒關係,多考幾次就好了,只要上了一切都可以的。

第二個故事告訴大家不要做小惡,但這一連串的故事讀下來讓我覺得這應該放在台大新生訓練才對啊!還可以告訴學弟妹不要翹課,這真的不太像是要給踏入社會的新鮮人的致詞,當然你也可以說反正很多人都會唸研究所所以堪用。

來反觀一下哈佛大學今年的畢業致詞,講者是史蒂芬史匹柏,非常推薦看youtube的影片。我想說哈佛之所以是哈佛的原因是因為他們認真的在培育能夠讓社會變得更好的人才,來美國後最大的文化衝擊之一是他們人人都認為改變是有可能的,而且身為一個知識份子背負著要讓社會更好、要為弱勢族群發聲的使命。

一定會有人覺得那些只是華美的政治正確字句,但我想要說,這件事情在這個多元族群的國家理超級無敵重要,需要不斷被提醒這個社會上存在著多麼可怕的迫害,而我們身為旁觀者或既得利益者如何可以從自己開始改變來幫助他們。只要有幾個人深受感動因此做出不同於常人的決定就夠了,不管那是成為蝙蝠俠或是鋼鐵人。只要我們能從完全不會想到這些人進步到在某些時刻我們會想起他們並改變我們的行為就是一個巨大的勝利,因為這整體性的改變向來十分困難,有開始就已經值得鼓勵。

整場演講談到一個人要如何傾聽自己的內心的聲音來做出人生中的每個決定,因為每個決定都會影響你成為一個甚麼樣的人,人生由無數多的角色定義時刻所組成。再講到但是這是一個險峻的世界,從哈佛畢業之後要面對的挑戰非常多,他選擇把重點放在個人層面上更難以被改變的系統性的挑戰,包含各種歧視與仇恨。然後鼓勵大家要勇敢付諸行動,只要身邊有人可以併肩同型。

我看見二者最大的差異是格局本質上的不同,當台大還侷限於個人性的成功,哈佛談的是找到自己的使命並且擔負起改變社會的責任。如果這樣深刻的理念與哲學一直無法在台大中被重視,人文科學只能不斷被歧視貶低,台大不會變好,台灣也不會變好。因為成功的個人永遠會把自身的最大利益擺在社會的整體利益之前,弱勢者將永遠被靜音也難以翻身。

這篇致詞也是台灣人缺乏國際觀和不與時事連結的最佳範例吧!現在世界紛紛擾擾各種議題層出不窮,台大畢業生難道還只要在乎自己喝啤酒會不會過敏嗎?再看看台灣,我們以為520後台灣就會突然變成一個理想國了嗎?不公不義的事情還是不斷在發生,你難道覺得不關你的事、你不是受害者就不用關心了嗎?

是我對台大的期許引起我這麼深的失望與失落。我以為台灣不一樣了,我以為我們終於不只是會唸書、會考試的書呆子了,我們還會關懷人和同理人,我們還懂得付出與貢獻我們的才能來讓這個我們所愛的社會更好。我以為我們年輕的這一代終於要扛起公民意識抬頭的這個重擔,不是要你時時刻刻想著國家社會,而是在每一個自己的領域裡展現才能的時候都能想想自己如何能貢獻這個社會。比起不為小惡,更大的期許是每個人都能撥出一點空閒去為善。化被動為主動行動。

我也相信不管在甚麼領域或崗位上工作都一定能找到自身的價值和對這社會產出的貢獻,但是這份身分上的認同理應從內心慢慢滋養茁壯長大,你可以徘徊可以迂迴,但卻千萬不要還是只憑藉著外在給你的成功認可,這只是一張更巨大的標籤把你以前擁有的那些都含括進去罷了。

-----------

補上讀者推薦的政大畢業致詞,所以這樣格局的致詞不是沒有人講也不是沒有人聽。我們繼續一起努力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