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4日 星期五

TECO對談

今天下午去TECO和葛處長、曾副處長、教育組長、經濟組長以及他的秘書一起聊天,有些滿有收獲的事情我想要整理記錄下來。


第一個是關於服貿黑箱、是否可以退回、逐條審查的問題。
有多年外交經驗的葛處長告訴我們在國際上,一般條約可以逐條審查並且在某些項目上選擇保留,但是在經濟條約上,通常是包裹表決而且無法退回重談,他說美韓FTA不斷在斡旋並不是退回重談,而是針對條約中的部分條款做換文的動作,聽起來有點像是我們不修憲法但是我們增加憲法修正案的概念,聽起來我覺得是可行的。
而服貿本文裡頭也有以下這條:
第二十三條 修正 
本協議修正,應經雙方協商同意,並以書面形式確認。
而談判本身絕對是黑箱,歷史上只有一個是公開談判的栗子,是1917年俄羅斯和德國簽條約,一開始俄羅斯公開所有資訊,所以當然引起被犧牲產業的不滿,後來又進入黑箱談判才成功。

第二個是關於經濟部的評估以及與民間溝通。
經濟組長說他們不可能精確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情,所以無法預先做任何通知或積極協助,不過補助預算就已經列在那982億。又說對於開放服貿後台商到大陸的發展如何需要台商自己評估,經濟部只是開啟一個平台讓台商有一些保障。
而民間溝通部分,他們說他們在談判之前的確有和一些產業代表協商,也向國會報告過三次,不過這些都是非公開的討論,現在我們所能看到的已經是談判完成之後的公聽會。對於產業人士提出來的疑慮與擔心,他們說必須要產業人士提出實質擔心他們才有辦法協助。

第三個是關於服貿的監督與剎車機制。
葛處長先說明了在WTO、ECFA架構底下的FTA是有衝突處理機制的,這個機制聽起來似乎是談完服貿、貨貿之後才會談。如果單方國家要告對方國家,可以提出行政救濟到WTO,對方國家若在六個月內未處理,則此告狀自動生效,會以賠償或開放某些項目作為處罰。
而經濟組長強調有以下條文可以保障(在ECFA裡頭):
第十條 爭端解決 
一、雙方應不遲於本協議生效後六個月內就建立適當的爭端解決程序展開磋商,並儘速達成協議,以解決任何關於本協議解釋、實施和適用的爭端。 
二、在本條第一款所指的爭端解決協議生效前,任何關於本協議解釋、實施和適用的爭端,應由雙方透過協商解決,或由根據本協議第十一條設立的「兩岸經濟合作委員會」以適當方式加以解決。 
第十一條 機構安排 
一、雙方成立「兩岸經濟合作委員會」(以下簡稱委員會)。委員會由雙方指定的代表組成,負責處理與本協議相關的事宜,包括但不限於: 
(一)完成為落實本協議目標所必需的磋商; 
(二)監督並評估本協議的執行; 
(三)解釋本協議的規定; 
(四)通報重要經貿資訊; 
(五)根據本協議第十條規定,解決任何關於本協議解釋、實施和適用的爭端。 
二、委員會可根據需要設立工作小組,處理特定領域中與本協議相關的事宜,並接受委員會監督。 
三、委員會每半年召開一次例會,必要時經雙方同意可召開臨時會議。 
四、與本協議相關的業務事宜由雙方業務主管部門指定的聯絡人負責聯絡。 
第十六條 終止 
一、一方終止本協議應以書面通知另一方。雙方應在終止通知發出之日起三十日內開始協商。如協商未能達成一致,則本協議自通知一方發出終止通知之日起第一百八十日終止。 
二、本協議終止後三十日內,雙方應就因本協議終止而產生的問題展開協商。 

第四個關於政治因素的介入與影響
每個人都覺得這並不會導致賣台,葛處長甚至說這是一個象徵能夠告訴其他國家他們不用選邊站,可以同時和中國以及台灣當朋友。

第五個關於種種中資已經進來造成的影響
我們提出了印刷業控制出版業、中資遊覽車公司阻止遊覽車出租給學生北上抗議、媒體的偏頗等等,他們都認為中資進來沒辦法影響整個產業,因為有資本額限制以及競爭,而且他們相信台灣人有辨別力不會被洗腦或影響。

第六個關於國安問題
經濟組長認為國安應該已經做過評估覺得沒問題了。




整個將近兩小時的對話,我覺得有一些收獲,像是針對服貿我們可以怎麼著手去找出可行方案並修改訴求。但我同時也看到政府/知識份子的傲慢,認為產業人士說有影響但不說出到底是什麼就像有人去看醫生說不舒服但說不出是哪裡。難道教育人民和傳達政策不是政府的責任嗎?難道消除人民對未知的不安不是政府該做的嗎?同時我也感到非常不舒服,當我們提出種種疑慮的時候,經濟組長的秘書一直爆笑宛如在嘲笑我們的無知和愚蠢,但其他人完全保持鎮靜。如果這是一個考上高考的公務人員的水準,請容許我就是看不起這樣的人。甚至還直接說真的搞不懂學生在訴求什麼,難道剛才處長沒說他看到我們的訴求了嗎?

經濟部所有釋放出的消息都呈現出過度樂觀以及沒有想過最壞的打算,好像人民與企業會自己找到一條出路,經濟部只是一個被動的平台。這樣的感覺讓我感到很不舒服,這只讓我感到經濟部有多無能。而又因為這次服貿涵蓋的部會太多,所以沒有人掌控全局,當我們問到國安問題,組長就一句我想國安那邊有做過評估了。可是有做評估和有做好評估完全是兩碼子事吧!

這次放下社會主義腦,儘量以資本腦出發,所以可以認同我們需要更多FTA、TPP來撐一段時間,但是同時政府和各個產業也需要更積極地轉型和努力吧。我覺得只對著我們說未來台灣競爭力靠你了是個太不負責任的說法,這應該是現在每個人都需要思考的問題啊。

由於對大陸、政府以及執行面上的不信任,我始終堅持我們需要更多詳細確實的監督條例讓我們屆時至少有法源可以保障,而不是一大堆漏洞讓大家鑽。

這份記錄不算完整,其他人可以補充和討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